紅軍過滇:播革命火種促民族團結
“軍民魚水情”,是個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連日來,記者奔赴祖國的西南邊陲——云南省,一路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聽到最多、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句話。80多年前的紅軍長征,為這個詞作出了最好的闡釋,也賦予了它更多血脈相連、性命相托、民族團結的含義。 在敵軍大部隊的圍追堵截下,1935年至1936年間,中央紅軍及紅二、六軍團先后輾轉踏上這片紅土地。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有52個民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雜)居區。兩路紅軍經過云南當時的33個縣境,爭取到了各族人民最大程度的支援和幫助,從而戰勝了長征中的艱難困苦,最終走向勝利。 面對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兄弟,紅軍何以能夠贏得信任與支持,簞食壺漿迎送紅軍、義無反顧參加紅軍,甚至是舍生忘死保護紅軍、不顧危險救治紅軍?“模范的實際行動”和“嚴格遵行的民族、宗教政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紅軍過麗江,沒放一槍,也沒打一仗 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麗江時,當地有這樣一句老話:“石頭不能當枕頭,漢人不能做朋友。”紅軍的到來,打破了這流傳已久的俗語。 “軍紀嚴明、待人和氣、不擾民,是紅軍留給當地百姓的最初印象。”在麗江市七河鎮東關村,76歲的納西族老人和文戩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是1936年4月24日,坐落在茶馬古道上的東關村迎來了長征路上的紅二軍團。“這些戰士,見人說話開口都是‘老表’、‘老板’地叫,和氣得很。每到一地,他們都和群眾主動攀談,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抗日救亡的道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村里人見了,都說這是支能成大事的隊伍。” 和文戩說,剛進村時,村民并不了解這支隊伍,大多不敢出門。隨著了解的加深,第二天,來看紅軍的人便多了起來。而紅軍也做足了“功課”,遵循麗江人“見紅有喜”的習俗,專門給所有馬匹戴上了大紅花,高高大大又喜氣洋洋,場景很是壯觀。 “紅軍很是艱苦,長途跋涉而來,軍裝大都在路上刮破了,但紅色五角星帽子仍然都戴得工工整整,軍容十分整齊。”為了不驚擾百姓,這支隊伍不進村民家,都是露營在樹林、田埂間,“所到之處,秋毫無犯”。 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卻處處關懷百姓,給百姓以豐厚回饋。和文戩聽老輩人講,當時還有紅軍給村里的一個孕婦送了半條棉被。“太不容易了!紅軍本身就很艱苦,很多都是一條被子兩個人蓋、有的半條被子也是兩個人,卻給了孕婦半條被子,聽說被子里還放有一些宣傳標語。”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把解決民族問題視為中國革命總問題的重要部分。”有專家研究指出,長征之前,黨制定的解決民族問題的綱領和主張,為紅軍長征順利通過民族地區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早在1934年11月,紅軍總政治部就作出《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指出:“野戰軍今后的機動和戰斗,都密切關聯著爭取少數民族的問題。這個問題之解決,對于實現我們的戰略任務有決定的意義。” “指示”提出了兩個“必須”:各軍團政治部必須立即把這個問題提到最重要地位;各部隊必須向全體戰士解釋爭取少數民族的重要性,及必須的注意事項。當時制定的政策中,就包含“嚴格政治紀律,絕對不許對少數民族有任何騷擾……”“動員全體戰士向少數民族廣大群眾宣傳紅軍的主張,特別是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等內容。 在這樣的明確指引下,長征所過之地,與民族同胞的感人故事舉不勝舉:有群眾煮了幾個土豆送給紅軍,紅軍戰士硬是放下了兩塊銀元;有老人提出一桶井水,放在自家門口供紅軍飲用,喝水后,紅軍戰士給桶里丟下一枚銀元;在云南籌措的軍用物資,紅軍也都是以高于市場數倍的價格購買…… 紅軍在過云南的時間雖然不長,卻樹立了極高威信。“僅以麗江為例,紅軍沒放一槍,也沒打一仗,兵不刃血卻實現了順利挺進。”有史料記載并評價:在古今中外的戰斗史中,這都稱得上是一個奇跡。這段史實,后來還被稱為是“紅軍熟練運用中華傳統軍事戰略‘天時、地利、人和’的經典戰例”。 “不是我給紅軍帶路,是紅軍給我帶了路” 在云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專家陳祖英看來,“這樣的‘人和’,可以用幾個字概括——即‘革命成果與百姓共享’。”她進一步解釋:在云南一線長征中,紅軍打下21座縣城,所到之處,無一不是開牢釋囚、嚴懲地霸;體貼百姓,買賣公平;開倉濟貧,秋毫無犯,并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黨的主張和紅軍的宗旨。“正是這樣的作為,使紅軍與各族人民建立了休戚與共的感情,為長征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納西族青年桑樂天,曾為紅軍做向導,帶著紅軍一路北上渡過金沙江。但在1985年,72歲的桑樂天在為當時的麗江縣委黨史資料征集辦講述歷史時,卻一再說明:“不是我帶紅軍的路,而是紅軍為我帶了路。” 那是1936年4月24日,被囚禁在麗江監獄的桑樂天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這一天,紅二軍團來到大研鎮。遠遠的,大牢里的桑樂天就聽到了人喧馬嘶聲,一隊佩戴槍支、帽綴紅色五角星的人隨后進入監獄。 “他們砸開牢門,將里面的人都放了。”據桑樂天的侄孫桑增光講述:“我四爺爺家很窮,被有錢人欺負,含冤進的獄。紅軍來了,四爺爺被放出來。紅軍還帶著理了發,發給每人一身衣裳和3塊大洋做為回家的路費。 當天從牢里放出來的48人,都是和桑樂天一樣的勞苦群眾。對為他們帶來新生的紅軍,納西族民眾感激不盡。得知紅軍即將北上抗日,搶渡金沙江前需要籌措糧草,大家紛紛出動,奔走相告。 很快,就召集到了34個裁縫師傅。他們帶來17部縫紉機,為紅軍晝夜趕制衣帽、糧袋。有史料記載,有裁縫一晚上就趕制了37頂軍帽、16條短褲,還有的兩天兩夜縫了280條米袋,186頂軍帽,15條短褲。 “據四爺爺講,當時縫制軍帽最難的是剪紅五星。”開始時,大家費盡心思,就是剪不出一個規則的。后來在紅軍指導下,慢慢掌握了要領,將布提前折疊,一剪子就出來好幾個五角星。 當地的士紳、實業家也行動起來。到麗江時,紅軍手里只有云南地方貨幣——“滇票”,但渡過金沙江,進入藏區就不能在市面上使用。把剩下的滇幣兌換成銀元,成為紅軍的迫切需要。 麗江實業家牛翕夔知道后,立即找到商會成員,把有能力將滇票兌換成銀元的商戶都組織了起來。在他們的幫助下,紅軍兌換了一包包被封得嚴嚴實實的銀元,足有兩大簸萁。 這樣的命運相連、利益與共,使紅軍在云南的軍事行動中得到了各族人民的鼎力配合。為幫助紅軍擺脫追擊,搶占重要陣地,熟悉地形路況的當地群眾主動帶路,為紅軍贏得寶貴時間,爭取了作戰主動。金沙搶渡中,各族民眾不顧反動政府的恐嚇威脅,幫助紅軍尋找被藏匿的渡船,修復破損船只,或為紅軍扎制竹筏。 據不完全統計,在皎平渡、洪門渡、石鼓渡為紅軍劃船的船工有73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打破因水流湍急、危險異常而形成的“金沙不夜渡”的傳統,夜以繼日,將紅軍擺渡過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 在石鼓渡江時,因軍馬受驚,一只船失去平衡翻入江中,四五十名紅軍落水。船工彭老三掌舵的另一支木船,和撐筏趕來的當地青年尹學富,奮不顧身參與救援。在與冰冷的江水搏斗中,大家合力救出20多名戰士,船工周長壽卻在搶救過程中獻出生命。 清真寺墻上的紅軍標語,見證民族團結 “長征過程中,黨的民族政策也在不斷進行修正。”陳祖英介紹,進入藏區后,紅軍更加強烈地意識到,這里的土司、頭人、活佛、喇嘛等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多在當地擁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在號召群眾方面,往往能起到很大作用。” 而在當時,紅軍雖然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但卻面臨著更大的困難:高聳的雪山、無邊的草地需要翻越,又是極寒氣候,還有特殊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力量搞好與當地各族民眾的團結,以順利實現北上抗日的戰略目的。 進入藏區,紅二、六軍團召開“中甸會議”,確定了7項政治紀律。其中包括:嚴禁進駐喇嘛寺、不準侵犯藏民的人身安全、藏民不在家不準進屋、嚴禁莊稼地里放騾馬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一路走來“打土豪、分田地”的紅軍,明確作出“保護土司頭人、小商販的財產,藏民地區不打土豪”的規定。 “不僅制定,每一條政策都得到了嚴格執行。”有藏民同胞回憶,在云南,紅軍所經過的寺廟均得到了妥善保護,寺廟建筑物及經堂、經書、佛像等完好無損。進駐香格里拉后,紅軍還專門派出了人馬,在喇嘛寺門前站崗放哨,不準紅軍戰士隨意到喇嘛寺游玩。 在居住著漢、回、彝、苗族等民族的柯渡鎮,回輝村清真寺墻上的一條標語,至今講述著紅軍認真執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使少數民族深受教育、鼓舞的故事。 當時,一名紅軍小戰士誤把豬肉帶進了清真寺。紅軍首長知道后,帶這名小戰士登門,向寺里的阿訇賠禮道歉。隨后,朱德總司令又親自接見了清真寺的阿訇和部分回族群眾。朱德不僅詳細講解了黨的民族政策,表達了“共產黨、紅軍和回族人民心連心”的主張,還命令紅軍宣傳員用紫土在清真寺墻壁上寫下了“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群眾利益”的大幅標語。 在柯渡,部分紅軍住在清真寺里,寺里的掌教金阿訇熱情接待了紅軍。兩位紅軍干部到金阿訇家,詢問了當地回族的生產生活及風俗情況,談得十分親熱,金阿訇留兩人吃飯,走時紅軍要交伙食費,金阿訇決意不收。 紅軍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回民。其間,回族群眾紛紛給紅軍送柴、送菜、送雞蛋,還有老大媽連夜給紅軍打草鞋。紅軍要走了,許多人主動給紅軍帶路,回族青年紛紛要求加入紅軍,有12個青年被紅軍收下,后來編成一個回民班參加長征。 紅軍走后,國民黨到處搜捕紅軍留下的傷病員,強迫老百姓鏟除紅軍標語。為保護寺里的標語,老阿訇和回族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想了許多辦法。他們砍來燒柴順著墻壁一層層堆起來,把標語全部遮住,才躲過了敵人的一次次搜查。 作為紅軍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標志,這條長10米、寬0.5米,共14字的標語完整保留到了今天,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遺存。 “紅軍遠征而來,又遠征而去,一語一行對當地影響深遠,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在中共云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歷史的回響——長征的云南印記》一書中這樣記述:在紅軍感召下,云南各族青年踴躍參軍,為紅軍補充了新鮮血液,壯大了實力。在不少地方,出現了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當紅軍的動人場面。 陸定一、賈拓夫到達陜北后,編寫的《長征歌》也記載了這樣的場景:“二月里來到扎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發展川南游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從云南參加紅軍的數千名優秀兒女,為革命的最終勝利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本報云南中甸7月24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海華 見習記者 陳垠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7月2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