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諺語中蘊含著哪些醫理?這篇文章帶你了解
?中醫諺語最顯著的特征是其體現出的醫理,即所反映的中醫理論體系視角下的生理觀、病理觀、辨證觀、治療觀及養生觀等,其中兼具專業性與科普性。
?諺語的傳播能使中醫學變得形象直觀、生動有趣,進而找到“大道至簡”的感覺。但諺語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以偏概全、夸大其詞、醫理不確、推理不當等。
諺語,是指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短語,所反映的是民眾的某一方面的生活實踐經驗,一般為口語化的短句或韻語。中醫學中也存在著大量諺語,對中醫學的學習與傳播發揮著重要作用。茲對此作一簡略分析。
中醫諺語包括專業諺語與行業諺語
作為熟語的一種形式,諺語是語言中獨立運用的詞匯單位,具有結構上的穩定性及意義上的整體性,同時能用簡言俗語反映深刻、復雜的道理。
就語言特征而言,諺語一般具有如下六點:一為精練性。“片言可以明百意”(劉禹錫語),諺語即有如此功用。其用辭簡練,短小精悍,與說教式的冗言贅語完全不同。二為修辭性。《左傳》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就是文采、文飾,也就是講究語言的藝術性。諺語則廣泛而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來表情達意,如比喻、對偶、夸張、對比、雙關、擬人以及頂真、借代等,把抽象的概念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言淺意深。三為趣味性。諺語的形式大都工整,表述形象生動。四為口語性。諺語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既熟悉又新穎的感覺。五為聲律性。諺語講究節奏和韻律,具有聲律美,朗朗上口,易于誦記,其大致和詩句的節奏相似。六為地域性。諺語的形成,總是與各民族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有著相應的文化背景。
中醫諺語除上述各種特點外,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其體現出的醫理。也就是說,所反映的是中醫理論體系視角下的生理觀、病理觀、辨證觀、治療觀及養生觀等,需要兼具專業性與科普性。但它畢竟是一門專業學問,行里行外的理解肯定有所不同,因而中醫諺語又可分為專業諺語與行業諺語兩類。前者會涉及專業概念與術語,僅能在同行間傳播;后者使用的則是大眾語言,多在民間流傳,如“秀才學醫,籠中捉雞”“秀才學大夫,如刀切豆腐”,又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儒林外史》),再如“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活幼心書》),還如描述中醫診病的方式為“三個指頭,一個枕頭”等。
中醫諺語遍布理法方藥及養生保健
諺語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分布非常廣泛,可以說遍布理、法、方、藥及養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臟腑經絡: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一身之根”(《理虛元鑒》);“經猶大地之江河,絡猶原野之百川”(《類經》),等等。
病因病機:如“百病生于氣”(《素問·舉痛論》);“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素問·逆調論》);“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靈樞·寒熱病》);“臟寒生滿病”(《素問·異法方宜論》);“虛生百病”(《本草綱目》);“一息陽氣一息命,一息寒氣一息病”;“風為百病之長,寒為百病之源,濕為萬病之首”;“百病從寒起,寒從腳底生”;“酒是穿腸毒藥,氣是惹禍根苗";“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氣虛則麻,血虛則木”“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景岳全書》);“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成寒”,“百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等等。
辨證辨病:如“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醫宗必讀》);“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肥人眩暈少氣多痰,瘦人眩暈少血多火”;“疹是太陰風熱,癍是陽明火毒”;“面腫為風,腳腫為水”;“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久痛無寒,暴痛無熱”;“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類證活人書》);“虛則太陰,實則陽明”(《傷寒來蘇集》);“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初病在經,久病在絡”,“撐痢疾,餓傷寒”,等等。
治法用藥:如“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醫學讀書記》);“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醫學傳心錄》);“傷寒下不厭遲,溫病下不嫌早”(《傷寒溫疫條辨》);“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清瀉不用醫,餓到日沉西”;“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婦人大全良方》);“清肝須降火,清心須豁痰”;“欲求南風,先開北窗”;“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通俗傷寒論》);“寧舍其穴,勿舍其經”(《針灸大成》);“月滿勿補,月虧勿瀉”;“冬不用梔子,夏不用麻黃”;“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傷寒例》)。又如《景岳全書》引《醫診》諺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精遺不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杰。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處。”
養生: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論衡》);“長生要清腸,不老須通便”(《抱樸子》);“饑不暴食,渴不狂飲”;“一頓吃傷,十頓喝湯”;“冬吃蘿卜夏吃姜”;“早上吃姜,勝似喝參湯;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春不減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日不敞胸,夜不涼背”;“飯后不洗澡,酒后不洗腦”;“貪吃貪睡,添病減歲”;“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隨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禆神元”;“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食多傷胃,愁多傷身”;“養心莫若寡欲”;“心不安,病百般”;“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四十不補,五十受苦”,等等。
中藥:關于其識別,有諺曰“有毛能止血,有刺善祛風;腫節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莖黏風濕,中空消水腫;花葉能升散,籽實專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澀可收斂,甘味補氣雄;苦寒瀉火熱,辛辣善溫中;咸味能軟堅,質重能鎮靜。”關于其采收,有諺曰“采藥貴時節,根薯應入冬;果實應初熟,種子老熟用;莖葉宜在夏;花采舍苞中;采集要合理,資源永利用”;“春秋挖根夏采草,漿果初熟花含苞”“解表草藥路邊坡,利濕草藥濕地多,清補中藥深山谷,通絡藤本密林窩”;“半夏南星溪邊長,車前葶藶路邊尋”。關于其炮制,有諺曰“知母不凈毛,吞下一把刀”“揍打蒼術,火燎升麻”“抽心遠志,剝皮桔梗”“天麻蝴蝶花,黃芪如柳葉,檳榔不見邊,附片飛上天”“逢子必炒”“逢子必搗”,等等。
對中醫理論體系的理解,業內尚有“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經》”;“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元素,雜病用丹溪”(《明醫雜著》)之諺。
中醫諺語的優勢與局限
眾所周知,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保健的經驗積累和理論總結而形成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其根植于傳統文化,總體具有“文簡、意博、理奧、趣深”的特點,漢代太醫丞郭玉曾有“醫之為言,意也”的感慨,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時常見仁見智,各有不同。另一方面,其又源于生活實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許多人都有親身體驗,不少內容甚而成為生活常識。在此背景下,一些醫者或讀書人在習用過程中,會逐漸產生一些自己的感悟與體會,以通俗的語言、以類比的方式總結出來,就形成了中醫諺語。
一般而言,諺語與格言是有較明顯區別的。格言多偏于邏輯思維,多是帶有哲理性的書面化語句,而諺語多偏于形象思維,多是帶有文學性的口語化語句。換言之,諺語是格言的通俗說法,格言是諺語的規范表達。但或因于中醫理論體系的特殊性,不少時候二者的界限并不嚴格,上述列舉的一些語句因專業內外的視角差異,稱諺語或格言似屬兩可。
諺語的傳播能使玄奧、模糊的中醫學變得形象直觀,生動有趣,進而找到“大道至簡”的感覺。多了解掌握這種諺語,其積極的、有益的作用顯而易見,但也毋庸諱言,諺語本身大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較為明顯的有:一是以偏概全。為了突出或強調某一因素,一些諺語表述往往過于絕對化與片面化,常把一些具有或然性的內容以必然性的語氣表述,用“無……不”“無……則”等句式,“皆由”“皆屬于”等用詞,如“無濕不成瀉”“無積不成痢”“無積不成疳”“無痰不作癇”“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等;或如“百病生于氣”“百病生于痰”“百病生于濕”“百病生于寒”;或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列舉的“病機十九條”等。二是夸大其詞。關于一些養生措施如叩齒、咽唾、梳頭、揉腹等,其效果表述均屬夸張,“摻水”明顯。三是醫理不確。有些諺語的內容屬于個體感知,主觀色彩明顯,于醫理則未必貼合。四是推理不當。類比思維盡管可利用已有知識或經驗,有助于理解與解決問題,啟發新的思路,提高思維效率,但受限于已知,且過于主觀,因而可能會把思維引入歧途。
綜上所述,中醫諺語是一種基于臨證與生活實踐的、充滿智慧的、富有意味的經驗總結,值得品味與借鑒。恰當應用,則能使問題理解更為簡易、辨證治療更加簡捷。而若不加分析,不知變通,不能去蕪存菁,則會把引導變成誤導,甚而使思維單一、片面,執滯不化。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