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醫“治未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未病”包含無病狀態、病而未發、病而未傳幾層涵義。“上工治未病”,就是要重視預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預防工作做得好,身體強壯,抵抗力增強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嗎?中醫“治未病”的根本原則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陰陽,通過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隨著疾病譜的改變,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相結合模式的轉變,以及現代醫學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調整,“治未病”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出來。扁鵲和張仲景對“治未病”有獨到的研究,孫思邈要求醫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
“億萬蒼生,九種體質,人各有質,體病相關;體質平和,健康之源,體質偏頗,百病之因。”中醫體質辨識為中醫體質與易發健康風險的宏觀對應開辟了新的標準化途徑,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體病相關、體質可分、體質可調”的中醫體質學說理論和中醫調理方案,可以實現“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目標。
中醫體質辨識,即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特性,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的手段,從而制定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生方法,進行“因人制宜”的干預。中醫把體質分為九種,即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血淤質、特稟質。體質是如何形成的?怎樣判斷體質?體質對疾病和養生有什么重要意義?面對自己的體質如何進行調整和中醫干預?云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將為你解答以上問題,并采取有效簡便的傳統中醫方法為您調理偏頗體質。
下一篇: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