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養生 不宜“秋凍”!
什么是“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人們熟悉的養生諺語,但對于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來說,“秋凍”真的適合嗎?會不會因為著涼引發其他的問題呢?
中醫專家認為:秋凍并不適合所有人!而且秋凍,也并不是一味“扛”著,即使是健康人群,也要把握好“秋凍”的度,一般來說,“秋凍”的氣溫以15-20攝氏度為宜。如果氣溫降到15攝氏度以下,且持續兩周以上,就不宜“秋凍”,而應該及時增加衣服,否則非但不能預防疾病,還會惹病上身,適得其反。
為何老年人不宜“秋凍”?
“秋凍”要因人而異。心腦血管病人及老人不宜“秋凍”,寒冷刺激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毛細血管收縮,血循環阻力加大,血壓升高,心臟搏動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易誘發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而老人抵抗力較弱,代謝功能逐漸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應及時增減衣物。
中醫認為,頭部是人體陽氣聚積之處,頭部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神經血管供血受影響,從而引發頭痛。環境溫度為15攝氏度時,從頭部散發的熱量占人體總產熱量的1/3;在4攝氏度時則為1/2。
因此,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蓋住前額。頭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余次,使頭皮微熱,也有利于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腹部保暖極為重要,因為肚臍皮下脂肪較少,對外部寒冷刺激特別敏感,一旦受涼就易引發腹痛、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這類老人應做好腹部保暖,晚上睡覺最好穿上睡衣,用毛巾蓋上腹部或穿上腹圍,以免肚臍受涼。
雙腳受涼易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氣管炎、消化不良等病癥。這類老人做好足部保暖很重要,睡前可用溫熱水洗腳,促進血液循環,使睡眠更香甜。
患有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老人,秋季易受風寒濕邪,常會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癥狀。這類老人可在腿部戴上保暖護膝,防止肌肉顫動,保證膝關節穩定,同時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