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養老模式之“醫養結合”
導讀: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數量已經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1%。數量龐大的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并且還有將近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的養老與醫療服務。但由于我國醫療和養老體系長期割裂,造成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功能長期單一化,“看病的地方不養老,養老的地方難看病”,醫療與養護矛盾突出。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峻,養老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一種新型“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順勢而生。
“醫養結合”——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的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利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1、醫養結合與傳統養老模式有何不同
醫養結合模式與傳統養老模式相比,兩者提供服務內容的差異最為明顯。醫養結合模式在提供傳統養老模式所包含的養老服務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醫療和康復服務,實現了傳統養老服務與現代醫療服務的結合。
2、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優勢
我國的養老院只能提供養老而無法醫療,而醫院只能醫療而不能提供養老服務,這種情況“醫養分離”的結果,是養老院里的老人經常要奔波于家庭、養老院和醫院之間,不僅得不到及時救治,還給家人和社會造成極大負擔。另一方面,由于養老院無法提供專業化的康復護理服務,也造成許多老人將醫院當成“養老院”,即使病治好了,也要占著床位不出院,形成嚴重的“壓床”現象。這樣醫院優質的醫療資源無法發揮最大效益。
醫療機構牽手養老機構建立醫養聯盟,打通了養老機構與醫院之間資源割裂的狀態,可以形成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養老機構可以整合醫院的醫療資源,提高為老人服務的能力,醫院可以樹立社會公益形象,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及醫療服務的覆蓋面;老有所醫和老有所養,可以減輕老人親屬及子女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讓他們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