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關節問題“炎”重嗎?
每年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目的就是要提醒人們,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時至深秋,天氣轉寒,不少人的關節炎又犯了,出現了關節酸脹、晨僵、上下樓梯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如何預防、治療關節炎也成為大家一直關注的話題。
關節炎和骨關節炎是一回事嗎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臨床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在數十種關節炎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50歲以上的人群中50% 患有骨關節炎,75歲以上人群中80%患有此病。其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發在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手指關節等部位。
其他關節炎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與感染、自身免疫、生化等諸多因素有關。
關節炎通常是什么癥狀
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是關節炎最常見的癥狀。以骨關節炎為例,疼痛主要表現膝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后減輕,然而負重和膝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腫脹與疼痛程度不一定相關,有些膝關節病晚期病人還可能出現一些下肢畸形,以膝內翻最常見,即俗稱的“羅圈腿”。
如何治療關節炎
非藥物治療: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的基礎,適用于初次就診、癥狀不重的患者。包括控制體重、適度有氧鍛煉(如騎自行車、游泳、散步,避免爬樓梯、登山等活動)、關節功能與肌肉力量訓練、物理治療等。
藥物治療:如果非藥物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采用規范的藥物治療,包括局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乳劑涂抹、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阿片類鎮痛藥、曲馬多等。
手術治療:適用于規范保守治療后癥狀仍不改善、或伴隨下肢畸形的患者。手術種類很多,根據患者病變程度、位置以及年齡、身體狀況,分為游離體摘除術、關節清理術、截骨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關節炎
骨關節炎患者在生活中應堅持“五不”原則。
(1)體重不要過重:因為過重的體重對關節是額外的壓力與負擔,特別是負重關節。當走路或跑步時,整個膝蓋要承受相當于3~6倍體重的力量,關節的破壞和疼痛就會加劇。
(2)別總不活動:病情變差時,許多骨性關節炎患者變得越來越不愿意活動,久而久之肌肉萎縮,整體的力量、平衡能力和協調性受到影響,隨著關節的僵硬和不穩定性的增加,摔倒的風險也會加大。
(3)關節不要受傷:關節損傷會引起進一步的軟骨損傷,進而導致疼痛加重、關節的靈活性降低,所以應該避免那些有可能損傷關節的重復動作或者強度太大的動作。
(4)不要忽視疼痛:關節炎病人可能每天都會和疼痛打交道。如果疼痛加劇,需要增加藥物或者使用一些輔助器械來減輕它。休息或應用熱療或冷療也有幫助。
(5)不要躲著醫生:許多病人對于骨關節炎似乎有一種誤解,認為沒有什么好辦法來控制癥狀。其實如今有許多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案,這需要患者長期的關注、治療,而專業醫生的幫助與引導是極為重要的。所以,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