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便秘非小事!經常按揉這幾個穴位可潤腸通便
便秘是老年人常見的癥狀之一,由于大便干燥,糞塊阻塞,常會引起腹脹、腹痛、煩躁不安等病癥,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排便時用力過大,極易引起腦出血、心肌梗死等,加重老年人既有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要重視老年便秘,保持大便通暢是老年人保健的重要方面。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除了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多吃膳食纖維食物,定時主動飲水,適當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還可利用人體腧穴,經常按揉天樞、支溝、大腸俞、上巨虛和照海5穴,有效通調腑氣,潤腸通便,達到緩解便秘的效果。
老年便秘的原因
中醫認為便秘的病位在腸道,老年便秘還與脾、胃、肺、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緊密相關。便秘病性可概括為寒、熱、虛、實四個方面,燥熱內結為熱秘,氣機郁滯為實秘,氣血陰陽虧虛為虛秘,陰寒積滯為冷秘或寒秘。
老年人年老體虛,氣血兩虧,氣虛會出現大腸傳送不力,血虛會出現腸道津枯干燥,嚴重者會陰陽兩虛,陰虧則大便干結,陽虛則大便無力艱澀。若飲食不節,飲酒過多,過食辛辣,肉類、甜點等肥甘厚味食物導致腸胃積熱,大便干結;或愛吃生冷食物,導致陰寒凝滯,影響腸胃傳導,出現便秘。老年人常會出現憂思過度,肝失疏泄,加之久坐少動,影響氣機運行,腸腑通降失常,傳導不力,糟粕內停而致便秘。老年人體虛陽氣減弱,自然界寒冷邪氣易于侵犯,陰寒內盛胃腸而成冷秘;或熱病之后,耗傷人體津液,導致腸胃燥熱出現大便干燥,排便困難。
腧穴調理
天樞穴:足陽明胃經腧穴,在腹中部,臍中旁開2寸。天樞穴位置臨近腸部,又為大腸募穴,是大腸之氣結聚于腹部的腧穴,所以對腸功能有調整作用,可使腸功能趨向正常,同時出現便秘時,又會在天樞穴處有疼痛等癥狀表現,按揉該穴可主治便秘、泄瀉、胃腸腹痛等與腸道有關的疾患。
大腸俞穴: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約平兩側髂棘最高點連線),旁開1.5寸。大腸俞為大腸的背俞穴,是大腸之氣輸注于腰部的腧穴,可治療大腸相應病癥,故對便秘、泄瀉、痔疾等疾患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大腸俞與天樞合用,為俞募配穴,是針灸臨床前后配穴法的代表,二穴相配而用,寓“陰病行陽,陽病行陰”之義,對便秘有很好的調治效果。
上巨虛穴:足陽明胃經腧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足三里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是大腸之氣下合于足陽明胃經的腧穴,大腸有病取上巨虛調治,符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腑”的理論,所以治療便秘、泄瀉、腸癰等大腸疾患是上巨虛的主要功能。上述三穴合用,有上下配穴和前后配穴之意,共同起到通調大腸腑氣,治療便秘的作用。
支溝穴:手少陽三焦經腧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支溝穴為三焦經五輸穴中的經穴,五行屬火,故可疏調三焦火熱之邪,同時起到調理三焦氣機以通調腑氣的作用,所以是由古至今治療便秘的經驗效穴。
照海穴:足少陰腎經腧穴,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海穴為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是腎經脈氣歸聚之處,猶如大海一般。老年人因年老體衰,多腎精虧虛,按揉照海穴可調補腎陰,通調二陰,起到養陰以增液行舟,緩解便秘的作用,誠如《玉龍歌》所言“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老年人采取腧穴調理便秘,要有耐心,貴在每日堅持,按揉上述腧穴,手法要輕重適宜,如果便秘嚴重,要及時就醫,明辨發病原因,在采取綜合治療的情況下,堅持腧穴按揉調理,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